面條是中國人餐桌上習以為常的一道主食,紀錄片《面條之路》講述了面條這種古老的食物,它的做法成千上萬,吸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味蕾,而它的起源在中國。
在青海,有一碗2400年前的面條狀食物,無論這是不是第一碗面,但面條有上千年的歷史無疑啦。正如片中所說,“中國,是面條天國。”在這里,陜西油潑面、新疆拉條子、重慶小面、宜賓燃面、杭州片兒川、蘭州拉面、北京炸醬面、...樣樣都饞得人心慌。
宜賓燃面至今也已有百多年的歷史。在清后期至民國中期,宜賓(古稱敘府)因“水陸交會,貿易四達”,成為西南著名的商貿重鎮和轉口市場之一。當時宜賓碼頭工人眾多,在清代光緒年間,燃面雛形--“油條面”應運而生。當時水碼頭上的挑夫們將水葉子面(也稱“水面”)甩干后,拌上豬油與辣椒油(紅油),便可大快朵頤。這碗面,富含熱量且香辣爽韌,不求精致,但能滿足勞動者的熱能需求與口腹之欲,吃上一大碗,就能扛住艱苦體力勞作。因為一是燃面無水重油,色澤紅亮;二是做好的每一根面因為香油的分量很足都能用打火機點燃,由此得名。雖然現在沒有人真的用火去將面點燃,但是那種裹著花生碎、芽菜,油亮亮的面條卻能將吃面的人的胃口點燃。
吃了宜賓面,天下再無面,雖說有點浮夸,但是宜賓面真的好吃。享用美味的宜賓面的同時,你了解關于宜賓面的幾個口語嗎?
提黃、甩干
很早以前就對提黃這個詞匯很疑惑,啥子是“提黃”?是把面煮的黃一點?后來才曉得,提黃的意思就是把面稍微煮硬點。(估計煮面的師傅把面甩下去咚一哈就起來了,夠硬。)
很多人吃干拌面,不希望水渣水渣的。所以喊甩干,就是希望將面起鍋的時候,把面上的水分甩掉,這樣拌的面更有味道。
加青、免青
一碗合格的面,除了面條的筋道以及鮮美的湯汁,還需要一片綠色的點綴。
但往往很多人是不吃青菜,不吃蔥蔥,更不吃香菜。
免青是不需要這些點綴,反正吃不來,省的端上來了還挑出去,加青則是相反的,把菜、蔥、香菜當主食吃。
“老板兒,多加點葉葉菜哈”
寬湯、撇油
相信許多人都遇到這樣的尷尬事:打包一兩湯面,還沒提走多遠,就起坨坨了,湯都干了。寬湯則是湯面多點湯,對愛喝湯的人來說完全有必要。
宜賓的湯面,多數都是重油熬制。但一碗面油多了,就會顯得悶、燙。撇油則是在給面盛湯的時候,把湯面上的那層油用瓢勻開來舀。
在宜賓吃面,相當講究,在宜賓燃面旗艦店,同樣如此。除非是你對某個品種特別的喜愛,一般都不會直接點二兩面。都是兩份一兩,這樣才能嘗試不同的口味。當然,這兩份一兩,必須是一干一湯才資格
在宜賓燃面旗艦店吃面的“一般標配”是:
任意干拌面+菌香面
那在宜賓燃面旗艦店吃面的“高標配”又是什么呢?
答案是——
精品四小碗+葡萄井涼糕
吃面這樣吃,人生才算完美